[汽车之家 技术说] 4年了!马斯克终于交付了首批Cybertruck,但是为什么只有10台?从2019年11月首发到现在Cybertruck已经收到全球超过150万辆订单,这一个数字目前依然在持续增加,这台车为何还不爬产?难道是因为难以加工的ULTRA-HARD 30X冷轧不锈钢?如此天马行空的皮卡使用的却是一种看似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但实际蕴含了不少黑科技的不锈钢材料,今天我就带大家探索一下Cybertruck的不锈钢车身究竟有何奥秘。
不锈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不过不锈钢的型号极其丰富,从100系列、200系列、一直到900系列都有,我们日常使用的餐具大多都是300系列当中的304不锈钢制造的。Cybertruck使用的是一种名为ULTRA-HARD 30X的冷轧工艺不锈钢,从标号30X中可以窥探出这样一种材料是300系列不锈钢的一个变种,但是与市面上所有的300系列不锈钢不同,Cybertruck使用的这样一种材料是SpaceX的材料学家定制的,目前只有Cybertruck和SpaceX星舰外蒙皮使用了这样一种材料,至于这种材料的元素组成和加工方法么……马斯克一定会很不屑一顾地说:“这tmd事儿怎会是公开呢?”
当然在汽车圈里Cybertruck并不是第一款用不锈钢制造车身的车型,上世纪80年代美国科幻电影《回到未来》中的那台DMC-12跑车就采用了Delorean 304合金不锈钢作为车身,再向更早期追述的线年代福特就曾在雷鸟等车型上展示过不锈钢车身的设计的具体方案,不过由于早期这样一种材料的重量等原因最终未大规模使用。
● ULTRA-HARD 30X冷轧不锈钢相较于其他型号不锈钢拥有非常多的优点:
1. 这种材料硬度极大,拥有比普通不锈钢更好的刚性和硬度,用在车身上自然能带来更强的抗冲击性。另外Cybertruck不锈钢车身蒙皮的厚度达到了3毫米,相比普通汽车镀锌钢板0.6-0.7毫米的厚度来说大了好几倍,这也使得Cybertruck直接遵循“外骨骼”理念,也就是将车身直接作为受力框架使用,无需额外设计底盘等部件。3毫米的不锈钢车身还具备极强的抗冲击性,轻微碰擦不会有任何损坏或变形,在此前的测试中还抵御住了9毫米手枪弹和霰弹的射击。
2. 耐磨性和抗侵蚀的能力更强,依靠自身材料足以应付氧气和盐类化合物的腐蚀,所以Cybertruck不需要喷漆或防锈处理,直接将金属在外都不怕。
3. 冷轧工艺进一步强化的不锈钢材料的硬度,通过冷轧和冷拔等工艺,不锈钢内部金属分子的晶格结构变得细化,晶界的位错和位错堆积增多,从而增加了材料的硬度。
1. 材料本身密度高重量大,再叠加3毫米的厚度,使得整车自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使经过了各种设计上的简化,整车重量依然达到了6700磅,约合3.04吨,比纯电动的福特F-150Lighting还稍重些,比传统燃油皮卡那是重太多了。
提到不锈钢的“重”还有个小故事来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一下,当年美国空军的黑鸟SR-71侦察机为满足轻量化+强度+低热线胀系数的同时,还需要对抗高超音速飞行所带来的超过500℃的气动摩擦温度,不得不使用当时价格比相同的重量的黄金还要昂贵很多的钛合金。但苏联人制造米格25的时候则完全秉持着最简单粗暴的“力大砖飞”理念,完全无视飞机的轻量化需求,直接用不锈钢打造机身搭配大功率发动机,着实让美军惊掉了下巴。
2. 冷轧不锈钢硬度太高,再叠加3毫米的厚度,传统冲压机根本不能对其进行冲压成型,或许这也是Cybertruck车身都是平面没有精巧线条或曲面的原因。当然这对马斯克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毕竟冲压机、冲压模具和相关操作的制造费用都没有了,这不正好省钱了吗?
3. 冷轧工艺会导致不锈钢脆性增加,同时损失了延展性和可成型性,导致的结果与上一条一样无法加工出复杂的线. 车身框架虽能抵御极强的冲击,但是目前传统汽车遇到事故时需要依靠车身变形来吸收冲击,减少对乘客的伤害,但冷轧不锈钢做不到这样的变形量,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撞击时的冲击很可能会更多地向车内乘客或其他车辆转移,无形中有增加伤害的风险。
5. 极其坚硬的车身遇到小碰撞完全不会有任何损坏,用户都能够不在乎,但遇到较大事故导致材料发生损坏或破裂的时候,依靠钣金是无法对其修复的,只能更换。
● 文章总结:总之Cybertruck的车身材料用当前的眼光来看完全就是异类,甚至在叠加了它那奇怪的造型之后,还有人叫它“beast”或“cyberbeast”也就是怪兽,不过有了这一个名字或许马斯克还会挺开心的,因为上一台被称为“beast”的车是美国总统的座驾凯迪拉克野兽,同样是一台又大又硬又有气势的车型。冷轧不锈钢用在这台车上有着坚硬、抗腐甚至安全(防弹)等多种传统汽车无法企及的优点,但同时也有着看似是缺点,但或许只是马斯克并不在乎的特性。至于这样一种材料是用对了还是错了,或许只有真正会购买的Cybertruck的用户才会在乎吧。(文/图 汽车之家 朱力神)